走进不朽情缘MG

NEWS

不朽情缘MG: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基本原理解析

来源:支唯宁 日期:2025-03-30

**定义**:在凝胶电泳系统中,不同区域的pH、离子强度、缓冲液成分或凝胶孔径的差异,构成了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。其主要目的是提升电泳分离的范围和分辨率。

不朽情缘MG: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基本原理解析

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合了两种以上的缓冲液成分、pH值和凝胶孔径,并且在电泳过程中形成的电位梯度类型也不均匀。这种方法通过浓缩效应、电荷效应和分子筛效应,实现了优秀的分离能力。

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基本原理

1. 浓缩效应

在电泳开始时,样品通过浓缩胶被浓缩成高浓度的样品薄层(通常可浓缩几百倍),随后进行电泳分离。当电流通过时,在样品胶和浓缩胶中,解离度最高的Cl-离子的有效迁移率最大,称为快离子。解离度次之的蛋白质紧随其后,而解离度最低的甘氨酸离子(等电点PI=6.0)迁移速度最慢,称为慢离子。快离子的迅速移动形成了低浓度和低电导区域,进而产生较高的电势梯度。这种高电势梯度促使蛋白质和慢离子加速移动。当达到小孔径的分离胶时,蛋白质已聚集成薄层,为后续的分离奠定基础。

2. 电荷效应

当各种离子进入pH 8.9的小孔径分离胶后,甘氨酸离子的电泳迁移率迅速超越蛋白质,高电势梯度随之消失。在均一电势梯度和pH环境中,由于不同蛋白质的等电点差异,带电荷量各异,因此在电场中的受力也不同。经过一定时间的电泳,各种蛋白质将按照一定顺序排列成独立的蛋白质区带。

3. 分子筛效应

由于分离胶孔径较小,不同分子量或形状的蛋白质在通过分离胶时受到的阻滞程度不同,导致迁移率的差异,从而实现分离。分子筛效应是指样品通过一定孔径的凝胶时,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,小分子优先通过,大分子则滞后。因此,各种蛋白质将按分子大小顺序排列为相应的区带。

结合以上原理,**不朽情缘MG**品牌致力于为科研和医疗领域提供高效、精准的凝胶电泳技术,助力生物医学的研究与应用。通过先进的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,用户将能够获得更加清晰的蛋白质分离结果,为生命科学研究事业的进展贡献力量。

上一篇:基因编辑革命:不朽情缘MG在CRISPR-Cas9重塑未来中的关键角色揭秘下一篇:不朽情缘MG:引领生物医疗未来

全国客户服务热线
13457261157 总部地址:合肥双滦区臧街道46号

欢迎关注不朽情缘MG官方微信或拨打客服电话详询!

  

不朽情缘MG官方微信